自从大数据时代开启以来,公共和个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呈爆炸式增长,个人拥有数百个在线账户也变得司空见惯。然而,这些账户犹如一个个孤立的孤岛,由不同服务和领域独立管理,互操作性荡然无存。
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数据增长会很快放缓,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剧这一态势。这种数据碎片化会导致一系列挑战,例如用户需要跨存储数据的各个领域分别更新信息。
这种断裂的架构除了使用繁琐耗时外,还错失了跨领域利用以用户为中心的数据的机会,阻碍了创新和增值体验的创造。试想一下统一的健康指标、涵盖多家银行的整合银行服务、一个包含政府多部门账户的平台、一体化的社交网络或者统一的市场——所有这些在当前孤立的框架下都无法实现。
那些致力于“数据联合”的超级应用可以克服上述局限性并解锁多方面的收益,包括:
虽然好处多多,但超级应用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用户在享受海量数据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可能会在隐私方面有所损失。许多人会担心一个品牌掌握太多个人偏好信息,带来更大的数据泄露风险。
考虑到这些担忧,(企图)拥有超级应用的公司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第一点(处理身份盗窃)可能是最容易解决的。现在,我们可以使用多因素认证(MFA)和生物识别技术来解决,未来还可以采用联合身份机制,例如FIDO或OpenIDConnect。
第二点(保护数据)显然是一个主要的网络安全问题,因为每年都会发生大量数据泄露事件。以下三种新兴技术将使企业在不损害用户隐私的情况下平衡超级应用的功能:
在超级应用框架中,用户一可以向用户二颁发一个访问令牌,授予其访问数据的权限,同时允许用户二保持不同程度的匿名,这由用户一决定。颁发后,用户二可以使用零知识证明方法,证明他们拥有用户一颁发的有效令牌,而无需透露该令牌。这会触发多方重新加密,然后用户二可以使用他们的私钥解密重新加密的数据。
正确实施这些机制可以显著提高超级应用(甚至传统应用)的安全性。
第三点,共享数据访问。这是一个挑战,因为共享数据访问对于服务提供商来说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功能,尤其是以可审计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方式支持。
在这方面,人们可能会问用户对共享数据到底有多少控制权,以及超级应用内有哪些机制来获取用户同意?从密码专家的角度来看,网络安全措施和所谓的安全证书是不可靠的,应该完全被强加密取代。如今,许多加密工具在面向消费者的科技行业中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尽管它们大多数都是高效、标准化的,甚至还提供开源实现。
FHE、MPC和ABC等先进的加密机制是真正确保数据共享安全的唯一方法。通过部署适当的加密架构,超级应用程序可以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例如:
展望未来,可以看到超级应用程序的广泛采用带来的进一步挑战和风险——特别是在企业环境中以及潜在的执法领域。在这里,这种格局的演变将取决于监管机构如何应对他们所面临的挑战。
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维护用户隐私权之间取得平衡可能需要不断调整法律框架和国际合作。此外,在超级应用程序主导的世界中,各个国家对数据保护和数据加密的立场将在对用户隐私产生深远影响。
但总体而言,新兴加密技术可在不损害功能或用户隐私的情况下释放超级应用程序的潜力,为超级应用的崛起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