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 Vue3 编译后的写法跟 Vue2 不一样了
如果想看比较详细的讲解,可以看我这篇文章:v-for和v-if为啥不共存?回去等消息吧!答成这鬼样!
因为 Template 解析时会有静态节点提升这一步,而 JSX 没有,所以编译肯定是 JSX 更快,但是到了运行时的时候, Template 的性能会更好,因为它的更新效率更高
如果想看比较详细的讲解,可以看我这篇文章:在Vue中,template和JSX到底哪个好?有思考过吗?
Options API 写法的最大缺点在于:逻辑写的比较分散,比如我写一个逻辑,我可能需要在 comuted、watch、data 中写有关这个逻辑的代码,比较分散,后续维护找起来成本比较高
图片
Composition API 又称组合式 API,你可以把一整套逻辑写在同一块地方,这样开发或维护起来都非常方便
图片
如果单纯从 JavaScript 的层面来说的话,无疑是 DefineProperty 的性能更好
但是如果是从 Vue3 响应式处理的角度上,毫无疑问是 Proxy 更优,因为响应式涉及到了对于对象的深度遍历,如果使用 DefineProperty 的话那么深度遍历很浪费性能,但是 Proxy 确不需要去深度遍历,它是惰性劫持的,在响应式的处理上,性能更佳
如果想看比较详细的讲解,可以看我这篇文章:
这两个都是用来监听响应式数据变化的
图片
图片
watchEffect 可维护比较差,因为你后续维护很可能会忘了你监听了哪些数据
感兴趣的可以看我这篇文章:Vue3这个API慎用!可能会有性能问题!
shallowRef 用来包住一个基础类型或者引用类型,如果是基础类型那么跟 ref 基本没区别,如果是引用类型的话,那么直接改深层属性是不能触发响应式的,除非直接修改引用地址,如下:
图片
注意:改深层属性能改数据,只是没触发响应式,所以当下一次响应式触发的时候,你修改的深层数据会渲染到页面上~
shallowRef 的用处主要用于一些比较大的但又变化不大的数据,比如我有一个表格数据,通过接口直接获取,并且主要用在前端展示,需要修改一些深层的属性,但是这些属性并不需要立即表现在页面上,比如以下例子,我只需要展示 name、age 字段,至于 isOld 字段并不需要展示,我想要计算 isOld 但是又不想触发响应式更新,所以可以用 shallowRef 包起来,进而减少响应式更新,优化性能
图片
effectScope 可以有两个作用:
收集副作用
比如我们封装一个共用的 hooks,为了减少页面隐患,肯定会统一收集副作用,并且在组件销毁的时候去统一消除,比如以下代码:
图片
但是这么收集很麻烦, effectScope 能帮我们做到统一收集,并且通过 stop 方法来进行清除,且 stop 执行的时候会触发 effectScope 内部的 onScopeDispose
图片
我们可以利用 effectScope & onScopeDispose 来做一些性能优化,比如下面这个例子,我们封装一个鼠标监听的 hooks
图片
但是如果在页面里调用多次的话,那么势必会往 window 身上监听很多多余的事件,造成性能负担,所以解决方案就是,无论页面里调用再多次 useMouse,我们只往 window 身上加一个鼠标监听事件
图片
全局状态管理
现在 Vue3 最火的全局状态管理工具肯定是 Pinia 了,那么你们知道 Pinia 的原理是什么吗?原理就是依赖了 effectScope
图片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自己使用 effectScope 来实现自己的局部状态管理,比如我们封装一个通用组件,这个组件层级比较多,并且需要共享一些数据,那么这个时候肯定不会用 Pinia 这种全局状态管理,而是会自己写一个局部的状态管理,这个时候 effectScope 就可以排上用场了
vueuse 中的 createGlobalState 就是为了这个而生
图片
图片
如果直接解构的话会丢失响应式
图片
所以想解构需要使用 toRefs 或 toRef
图片
Teleport 是一个内置组件,它可以将一个组件内部的一部分模板“传送”到该组件的 DOM 结构外层的位置去
看这篇文章,详细讲了 Teleport 的应用场景:一个超冷门的 Vue3 内置组件,帮我优化了66%的性能!
也就是 props 和 useAttrs 是互补的
看下面的例子
注意:useAttrs 并不会自动将横杆命名的属性转成驼峰命名属性,但是 props 是会的
图片
图片
如果想看比较详细的讲解,可以看我这篇文章:Vue3的响应式原理?一篇文章,八张图,三心为你解密~
优点:
缺点:
Vue的全家桶,你可以选择不用,或者只选几样去用,比如不用vuex
图片
相同点:
不同点:
MVC
图片
MVVM
注意:Vue不严格符合MVVM,因为MVVM规定Model和View不能直接通信,而Vue可以使用ref进行通信
图片
防止组件被多个页面使用时,造成的变量互相污染
全局钩子
to:将要跳转进入的路由对象
路由独享钩子
routes: [
{
path: '/xxx',
component: xxx,
beforeEnter: (to, from, next) => {
}
}
]
组件内路由钩子
v-for优先级高于v-if,每项都通过v-for渲染出来后再去通过v-if判断显隐,做了很多无用功
图片
父beforeCreate -> 父created -> 父beforeMount -> 子beforeCreate -> 子created -> 子beforeMount -> 子mounted -> 父mounted
具体:https://juejin.cn/post/6949848530781470733
普通插槽 普通插槽slot会被当做子元素进行解析,最终会被解析成一个_t函数,他接收的第一个参数为插槽的名称,默认是default,也就是_t('default'),执行此函数进行最终元素的渲染,如果是具名插槽,则传对应的插槽名 作用域插槽 插槽会被封装成一个函数放置在scopeSlotes对象中,解析时_t第二个参数接收子组件的数据,并进行渲染
举个例子:
{{item.name}}
list: [
{ name: '小明', id: '123' },
{ name: '小红', id: '124' },
{ name: '小花', id: '125' }
]
渲染为
小明
小红
小花
现在我执行 list.unshift({ name: '小林', id: '122' })
渲染为
小林
小明
小红
小花
新旧对比
小明 小林
小红 小明
小花 小红
小花
可以看出,如果用index做key的话,其实是更新了原有的三项,并新增了小花,虽然达到了渲染目的,但是损耗性能
现在我们使用id来做key,渲染为
小明
小红
小花
现在我执行 list.unshift({ name: '小林', id: '122' }),渲染为
小林
小明
小红
小花
新旧对比
小林
小明 小明
小红 小红
小花 小花
可以看出,原有的三项都不变,只是新增了小林这个人,这才是最理想的结果
用index和用随机数都是同理,随机数每次都在变,做不到专一性,很渣男,也很消耗性能,所以,拒绝渣男,选择老实人
这里只说Vue2的
修改数据时不能马上得到最新的DOM信息,所以需要使用nextTick,在nectTick回调中可以获取最新DOM信息
优先是Promise.then方法,是个微任务,这样可以避免多一次队列,进而少一次UI渲染,节省性能
SSR全称Server Side Render
数组的元素大概率是成百上千的,所以对数组下标进行劫持的话会非常消耗性能。Vue通过对数组原型上方法的重写,实现数组的响应式
具体:https://juejin.cn/post/6969563640416436232
具体:https://juejin.cn/post/6974293549135167495
Vue.set(target, key, value)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set(target, key, val) {
if (Array.isArray(target)) {
target.length = Math.max(target.length, key)
target.splice(key, 1, val)
return val
}
const ob = target.__ob__
if (key in target && !(key in target.prototype) || !ob) {
target[key] = val
return val
}
defineReactive(target, key, val)
return val
}
Vue.delete(target, key)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del (target, key) {
if (Array.isArray(target)) {
target.splice(key, 1)
return
}
const ob = target.__ob__
if (!(key in target)) return
delete target[key]
if (!ob) return
ob.dep.notify()
}
维护一个数组,每次调用时讲回调函数压入这个数组,然后优先选择微任务,在微任务回调中去执行数组中的所有回调,同时维护一个布尔值,确保每一次队列进行一次执行数组所有回调
let callbacks = []; //回调函数
let pending = false;
function flushCallbacks() {
pending = false; //把标志还原为false
// 依次执行回调
for (let i = 0; i < callbacks.length; i++) {
callbacks[i]();
}
}
let timerFunc; //先采用微任务并按照优先级优雅降级的方式实现异步刷新
if (typeof Promise !== "undefined") {
// 如果支持promise
const p = Promise.resolve();
timerFunc = () => {
p.then(flushCallbacks);
};
} else if (typeof MutationObserver !== "undefined") {
// MutationObserver 主要是监听dom变化 也是一个异步方法
let counter = 1;
const observer = new MutationObserver(flushCallbacks);
const textNode = document.createTextNode(String(counter));
observer.observe(textNode, {
characterData: true,
});
timerFunc = () => {
counter = (counter + 1) % 2;
textNode.data = String(counter);
};
} else if (typeof setImmediate !== "undefined") {
// 如果前面都不支持 判断setImmediate
timerFunc = () => {
setImmediate(flushCallbacks);
};
} else {
// 最后降级采用setTimeout
timerFunc = () => {
setTimeout(flushCallbacks, 0);
};
}
export function nextTick(cb) {
callbacks.push(cb);
if (!pending) {
pending = true;
timerFunc();
}
}
虚拟dom
虚拟dom是一个对象,一个描述真实DOM的对象,每次数据更新时,新旧虚拟DOM都会互相进行同层对比,而diff算法优化就是在此时做优化的。
diff算法
props: {
num: {
default: 1,
validator: function (value) {
// 返回值为false则验证不通过,报错
return [
1, 2, 3, 4, 5
].indexOf(value) !== -1
}
}
}
}
Vue实例初始化的时候立即调用watch的监听回调函数
mounted() {
Object.keys(this.params)
.filter((_) => !["c", "d"].includes(_)) // 排除对c,d属性的监听
.forEach((_) => {
this.$watch((vm) => vm.params[_], handler, {
deep: true,
});
});
},
data() {
return {
params: {
a: 1,
b: 2,
c: 3,
d: 4
},
};
},
watch: {
params: {
deep: true,
handler() {
this.getList;
},
},
}
样式模块化scoped的效果,在本组件的标签都会带上data-v-xxx的属性,然后通过属性选择器实现样式模块化的效果
这是我们常用的使用定时器的方式
export default{
data(){
timer:null
},
mounted(){
this.timer = setInterval(()=>{
//具体执行内容
console.log('1');
},1000);
}
beforeDestory(){
clearInterval(this.timer);
this.timer = null;
}
}
上面做法不好的地方在于:得全局多定义一个timer变量,可以使用hook这么做:
export default{
methods:{
fn(){
let timer = setInterval(()=>{
//具体执行代码
console.log('1');
},1000);
this.$once('hook:beforeDestroy',()=>{
clearInterval(timer);
timer = null;
})
}
}
}
如果子组件需要在mounted时触发父组件的某一个函数,平时都会这么写:
//父组件
method () {
childMountedHandle() {
// do something...
}
},
// 子组件
mounted () {
this.$emit('childMounted')
},
使用hook的话可以更方便:
//父组件
method () {
childMountedHandle() {
// do something...
}
},
引用数据类型响应式,基础数据类型不响应式
同时存在时,el > $mount
更改如有组件上的key即可
export default: {
model: {
event: 'change',
prop: 'checked'
}
}
使用this.$options.data().xxx获取初始值
computed比较好,computed有缓存机制,可以节省性能。而method则每次更新都会重新计算,不考虑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