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k炸弹一直以来都是Linux系统的一大威胁。有时,在平时工作中,我们可能不经意地创建了一个类似的Fork炸弹,前段时间我就遇到了。
简单来说,我在一个无限循环(while(1))中不断调用popen,但却没有调用pclose,这导致大量子进程被创建。与传统的Fork炸弹不同的是,这种情况并不会立即耗尽大量系统资源并导致系统崩溃。每次调用popen都会创建一个新的子进程来执行命令,但这些子进程不会立即被清理。因此,它们会逐渐积累,占用一些系统资源,例如进程表项,但不会像传统的Fork炸弹那样大量消耗内存或CPU资源。通常,系统会在一定的限制内允许创建子进程,因此不会立即导致系统崩溃。
然而,如果长时间运行这种代码,就会导致系统资源逐渐耗尽,因为子进程不断增加,从而影响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这可能会导致系统变得极度缓慢或不稳定,直到所有资源都用尽。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最佳做法是在使用popen创建子进程后,及时调用pclose来关闭子进程,并释放相关资源。这样可以确保系统资源得到合理管理,避免资源泄露和系统性能下降。
fork() 是一个在Unix/Linux系统中创建新进程的系统调用。它的内核原理相当复杂,但可以简要概括如下:
进程炸弹是一种恶意程序或代码片段,通过反复调用Linux系统的fork()系统调用来创建大量子进程,目的是消耗系统的资源,最终导致系统崩溃或变得极度缓慢。这种攻击方式充分利用了fork()的特性,每次调用fork()都会创建一个新进程,系统资源如内存和CPU时间也会被新进程消耗。
进程炸弹的核心原理就是不断递归地调用fork()。每次fork()调用都会将当前进程完整复制一份,包括代码、数据、文件描述符等等。这些复制的子进程也会再次调用fork(),导致指数级增长的进程数量。而每个进程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内存和CPU时间,当数量足够庞大时,系统资源迅速枯竭,系统性能急剧下降。
举个栗子:
#include
#include
void recursive_fork_bomb() {
while (1) {
if (fork() == 0) {
recursive_fork_bomb();
}
}
}
int main() {
recursive_fork_bomb();
return 0;
}
这个示例中,recursive_fork_bomb()函数在子进程中递归地调用自己,导致子进程的子进程也继续创建新的进程,如此反复,形成了一个难以察觉的Fork炸弹。
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判断是否遇到fork炸弹了?如果在终端执行ls、cd等指令(终端执行指令linux会创建进程去执行)报如下错就有可能遇到了,因为系统资源被极度消耗,无法执行新的进程。
要防范进程炸弹,可以采取以下措施: